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4章 初任燕使 (第2/2页)
灰心丧气往后缩,干什么都一事无成! 我看你方面大耳,鼻直口阔是福相,将来的出息大着呢,起来吧。” 吃饱了肚子有了力气,又受到一番鼓励,苏秦重打起精神。 与那人结伴而行,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到了蓟都。 目的不同,自然得各奔东西。 分手前,那人又给苏秦买了身比较像样的衣服,苏秦很激动,眼中噙着泪花问: “老兄贵姓、台甫?日后果有发迹之日,定当厚报!” 那人笑笑: “休问了!出远门的肯把口中食、身上衣分给你,岂是为了你日后的报答? 你敢抗暴秦是好事,祝你成功! 来日方长,各奔前程吧!” 望着那渐渐隐没在人流中的背影,苏秦的心头忽然涌上一股难以名状的惆怅…… 但他的心情很快就又振奋起来: 燕文公竟以想不到的热烈对他表示欢迎: “寡人听说先生上秦王书长达十万言,深为敬佩,常以不得一睹风采为最大的遗憾。 不想先生今从天降,辱临鄙邦,真乃寡人之万幸也! 请不吝赐教。” 不必着急,这“教”是一定得“教”。 因为说客的职业就是到处“赐教”,否则怎么推销自己? 不过这段“开场白”却得斟酌一番。 苏秦从秦到燕,在政治上是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应该把这一点解释清,包括“上十万言书”。 但又不能解释的太清楚。 比如“我给秦王上书是教他怎么消灭你们,可他不肯听,所以又来教你们对付他……” 那不一下子就坏菜了? 燕文公再崇拜,也会立时翻脸! 随风转舵,是“说客”的看家本领。 苏秦轻咳了一声,口气略显气愤: “秦如狼虎,吞扰四邻。 臣西游到他那儿,本想教之以‘仁义’之道,令其迷途知返,怎奈秦王顽冥不化,一意孤行。 所以臣才到列国来晓谕‘合纵’之策,必将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不得翻身!” 这样解释,前后吻合,天衣无缝,倒也合理,文公接受了。 但他更急于知道这个能“把秦王打倒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合纵”之策的内容。 坦率的说,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给谁都不能不急。 “合纵,就是把从南到北的山东诸国全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要联合呢? 以燕来说: 燕东到朝鲜,西至九原,北与林胡相邻,南以易水为界。 拥有两千余里的国土,一年产的粮食几年吃不完。 甚至百姓不用耕种,靠山上的枣、栗水果也能活下去。 这么富庶的好地方,会不会有人垂涎三尺? 然而现在中原连年征战,燕却不受甲兵之苦者,因为有赵。 秦、燕相距千里不算太远,但中间隔了一个赵,就成为燕的屏障。 秦不解决赵,就很难攻打燕国,虽也曾割地,却得不到实惠。 但解决赵的问题不是必须动武,他们可以弃兵言和。 如果他们联合对付燕,赵击燕是朝发夕至,秦军也可随时借道于赵国。 到那时,您就连一天的安宁也没有了。 所以您必须抢在他们之前与赵联合,既可保住‘屏障’,又能免其侵扰,臣说的对吗?” 燕文公一边听着,一边点头,最终做出决定: “成!我听先生的。 燕是小国,若能与齐、楚、赵等强国结为兄弟,就不必天天提心吊胆了。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态度。” “臣能劝说他们加入‘合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