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侠义_第108章 军事“改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8章 军事“改革” (第1/2页)

武灵王望着他继续说下去:
  “夏衣纱、冬服棉,可见穿衣也是按需要而定,不能一成不变,谁曾顶盔贯甲入太庙去祭祖?
  到什么场合穿什么嘛。
  既然是战争的需要,军服为什么就不能变?
  只是为了遵循古制,能保证打胜仗吗?
  咱们叔侄也好,君臣也罢,谁的主张对国家有利就听谁的。我的‘胡服’仅限于军装;
  ‘骑射’是与车军、步兵协同作战,这样的改革,请您从实战考虑,是有利还是无利。”
  武灵王讲的有理有据,而且,“军事改革”毕竟不会触动根本利益,比较易于接受。
  第二天,公子成就穿上“新军装”骑在马上,向全军发布了“改制”的命令。
  校军场上,锣鼓喧天,旗帜飘扬。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一天对部队官兵进行第一次“实战”考核。
  这种考核,不同于隐蔽“竞争”,它的残酷性在于通过面对面的较量。
  一次失败就被淘汰出局,获胜者也许是由于“偶然”。
  但最后的胜利者都是从一个个“偶然”中形成的“必然”,那就是他的“实力”!
  谁也不必嫉妒,因为“实力”不可获得于“偶然”。
  “交战”的双方分为“红军”、“蓝军”,各出一人或数人。
  先进行角力、追逐、超越障碍及“镫里藏身”、“铁板桥”等各种实战中应用的马术动作表演。
  然后是马上射箭、相互搏斗,虽然不许伤人,但被打落掉马的滋味也不好受。
  几场下来,双方各有胜负。
  胜者披红领赏,败者大多需要自己去包扎治伤……
  军士比完后,双方压阵的领队登场。
  都是年轻的偏将,蓝军领队田不礼是东宫太子章的侍从武官。
  出身于军人世家,身份高、武艺好。
  为了能在今天露一手,平常也很下了一番功夫,估计夺魁没问题。
  连太子章都已为他备好了庆功宴,回去就喝一场;
  红方领队廉颇,士兵出身,了解他的人不多,但李兑敢把他派出来,想来也有一定的实力。
  第一轮角逐,廉颇骑的虽是军中挑出的好马,却比不过太子章赠给田不礼的宝驹。
  几圈之后,廉颇已被甩下几丈远,田不礼回头望望,自然洋洋得意,但廉颇并不沮丧,仍然猛追……
  超越障碍时,宝马就不如军马那么勇猛无畏了:
  宽阔的壕沟还能一跃而过,而面对高高的“拒马”竟连连嘶叫,盘旋不前。
  那边廉颇则腾空而起,越过障碍,飞驰而去……
  这两轮一胜一负算是平局,原因主要在马,而后面几项则要看“人”的素质了。
  在“改制”前,“骑兵”只是没有被当做“主力”,但会骑马的也不少。
  田不礼公子哥出身,有的是时间练习,所以精于骑术。
  登场亮相就是脚踩马镫、身躯直立在疾驰的白色骏马上,手里还执着队旗。
  迎风招展地进入场中,人漂亮、动作更漂亮:
  先来个后滚翻,头朝下落到马的后臀上,然后双手拉着马背倒立行走。
  突然又在空中翻了一个筋斗,骑到马脖子上……
  一个又一个精彩的高难动作,不次于杂技演员,赢得观众们的阵阵叫好和热烈掌声。
  连武灵王都看得笑逐颜开……
  廉颇却只表演了“镫里藏身”等几个具有实战意义的动作,虽然也有难度。
  但就算裁判不偏心,所得分值也要低于田不礼。
  对近身搏斗田不礼更有把握。
  他是军人世家,自幼就受着严格训练,在那个“走后门”尚未成风的时代,武艺不精绝当不了太子的侍从武官。
  而农民在入伍前,毕竟还是得把主要精力用在种地上,这就是“治人”和“治于人”之间的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