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9节 (第2/2页)
边关一打仗,京城百姓都跟着人心惶惶,朝堂众臣也一样心浮气躁。唯有宣和帝露面,才能稳得住人心。 可宣和帝的龙体,摆明了还没大好。也不知到底如何了…… 又过半个时辰,御前侍卫贺祈前来宣口谕:“皇上有令,请卫国公靖国公觐见。” 卫国公靖国公都是城府老道之人,不露半分惊讶,拱手应下,一同进了保和殿。 摆明了卫国公靖国公更得天子信任,继续在保和殿外等候的永安侯等人,心情自然不会太美妙。不过,身为臣子,也不敢露出半分怨怼。 没见几个皇子也在眼巴巴地等着吗? 宣和帝连最宠爱的大皇子都未宣召,可见心情败坏至什么地步。此时面圣奏对,实在不是什么美差。 转眼又是半个时辰。 这回出来的人是赵公公。 赵公公恭敬地说道:“几位殿下和侯爷们在此候着,辛苦了。奴才奉皇上之命,请诸位去偏殿小坐,用些茶点果腹。” 不用站着,能坐着等,还能吃些点心喝些茶水,这也是天子恩典了。 众人一同谢过天恩,在赵公公的引领下进了偏殿。 进殿后,紧绷的气氛稍稍缓和。 二皇子瞥了六皇子一眼,主动招呼六皇子坐在自己身边。六皇子笑着应了,和二皇子坐在一处。 大皇子等人都在,一个个耳力灵敏,二皇子自不会在此时说什么不该说的话。叫六皇子过来,不过是为了在众人面前显示兄弟和睦而已。 过了片刻,永安侯等人被宣召觐见。 又等了半个时辰,才轮到几位皇子。令人惊讶的是,众皇子里偏偏漏了六皇子:“……皇上有令,六皇子殿下年少,不谙政事,早些回寝宫歇下便可。” 众皇子:“……” 第三百五十二章 人心(二) 众皇子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六皇子的身上。 这段时日,从皇庄传来的消息,令众皇子们心中个个嫉恨难平,恨不得取而代之。今日六皇子一回宫,一个个都憋足了闷气。 没曾想,还没等他们寻衅找茬,六皇子就受了冷遇…… 这是怎么回事? 宣和帝不是十分偏宠喜爱六皇子吗?怎么会忽然在众人面前让六皇子难堪? 在众皇子的灼灼目光下,六皇子面容依旧平静,领命后便退出了殿外。 夜幕低垂,繁星满天。 宫灯闪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脚下的路。 六皇子步伐未停,却暗暗舒出一口气,脚步甚至轻快了起来。 父皇动了怒气,当着众人的面冷落他。如此倒是正中他的下怀。几位兄长也不会时时盯着他了。 …… 六皇子一走,几位皇子无暇多虑多思,立刻奉旨进了正殿。 宣和帝已经仔细询问过战事,此时正低头看今日最新送来的战报。 鞑靼此次撕毁休战盟约,大举出兵,攻破了三座边城,烧杀抢虐,无数百姓惨死,家破人亡。边军伤亡颇重,还死了几个中等武将。 平国公亲自写了奏折,奏请朝廷派兵增援,至于粮草辎重武器军饷抚恤所用的银两花费,更是一个极惊人的数字。 户部兵部官员,这两日恨不得吃睡在衙门里。尤其是户部上下,一个个愁得头发直掉。户部的梁尚书已经连着两日没睡过了。 众皇子进殿后,一同拱手行礼:“儿臣见过父皇。” 宣和帝抬起头,随口道:“免礼平身。” 宣和帝没有和皇子们寒暄闲话的心情,张口便问大皇子:“你一直在兵部当差。以你看来,应该派谁领兵前去增援?” 大皇子显然早已思虑过这个问题,拱手应道:“卫国公靖国公年迈,四侯皆正当盛年。平西侯骁勇善战,和平国公又是郎舅。按理来说,平西侯领兵增援本是最合适的。不过,去年鲁地生乱,平西侯久战不利,后来是晋宁候领兵增援,才平了鲁地之乱。此次边军战事紧急,儿臣以为,晋宁候前去更合适。” 武将以战功立身。每逢战事,便是朝中武将大放光彩之时。 晋宁候是大皇子的舅舅,大皇子举荐晋宁候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平西侯听到大皇子这一席话,鼻子都快气歪了。好你个大皇子!要捧晋宁候随你,顺带着踩我一脚可就太不地道了! 平西侯咽不下这口闷气,上前一步道:“末将愿领兵前去边关增援。若未立寸功,末将任凭皇上处置,绝无怨言!” 大皇子扯了扯嘴角,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讥削:“事关边关安定,不可有半点闪失。一旦延误军情,江山不稳,平西侯能否担得起这等重责?” 平西侯性情耿直,被这番话气得上了头,硬邦邦地回了一句:“武将领兵打仗,战场瞬息万变,谁也不敢断言稳胜。照大皇子殿下这么说来,晋宁候领兵前去就能确保万无一失吗?若打了败仗,是不是就该砍了脑袋?” 晋宁候夹在其中,不免有些尴尬,清了清嗓子说道:“平西侯所言,也有些道理。大皇子殿下抬爱,末将心中感激不尽。不过,打仗谁也不敢言有十分把握,只能尽力而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