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7节 (第1/3页)
“你回去的时候顺便把书带上吧,今天下午有课你忘记了?”裴殊将衬衫挂进衣柜里,看一眼腕表,走到书桌前,循着他的视线,夏之余这才看见他书桌上摆了几本书和一些手写的纸张,大约是教案之类的东西。 他将纸张三两下归拢好分成几叠,竖起来在桌面上敲了敲,分别用小黑夹夹起收进一个档案夹里,“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正好一起过去。” “啊……我是过忘了,今天周三了呀?那你在屋里等我一下。”每周三、六两天下午两点到六点,裴殊会带着黄碗村的孩子上课,有的时候是语数外之类的文化课,有时是绘画或体育。当初剧组来的时候就带了一批课本和文具过来送给孩子们,是捐赠的。 黄碗村孩子并不是每个都上学,虽然国家现在有各项补贴和政策,但学校却在周边比较大一点的镇上和市里,光走过去就要几个小时裹着更久,学校也没有宿舍,有些家庭便不爱让孩子去,还不如留在家里帮忙,也能干点活。 现在剧组来拍戏,给他们钱,给他们送东西,还带孩子上学,能隔三差五地能帮忙看一看那些小皮孩子不要到处乱跑,家长们再满意不过。这也是村民们为何对剧组的人比较欢迎的原因。 夏之余跑回房间把盆拿着,又拿了课本和纸笔,匆匆围上了一条围巾,出门去隔壁的时候,裴殊却已经在门口站着了。 在毛衣外面套了一件黑色的长羽绒服,背着包等她。 门没有关严实,他伸手拿过搪瓷盆,“给我就好。”说完便推开门往门口一放,再出来时把门关紧,顺便扯了下她的围巾,将塞在里面的一个绒球拽了出来,“不用那么着急,时间还早。” 夏之余见他收回去顺手插进兜里的手,眉宇间淡漠的样子仿佛是随手替在外面疯玩后小辈理了理散乱的发,没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大声谢道:“谢谢叔叔!” 只此一句,又惹人一声轻笑。 细细的风雪这两日一直断断续续地下着没怎么停过,虽然中午温度高些,但风吹在身上,依旧是浸入骨子里的凉,饶是夏之余作为灵司不怎么怕冷,也没能抗住北方这刮刀似的风。 俩人一路上走的不慢,到教室时还只有几个孩子,正在教室里烧火炉。 孩子们见到裴殊来了,兴奋地奔上来围住人,“裴老师好!” “裴老师我们烧了炉子,屋里暖和吧!” “裴老师我是第一个来的!我擦了、擦了讲台!” “裴老师你要脱外套吗我帮你挂起来!” 一人一声“裴老师好!”,一声比一声响亮,人人都在说自己做了什么,裴殊也一一应过去。 被围在教室门口站了好一会儿,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裴殊看时间差不多了,便把孩子们赶到座位上,自己站在讲台前把书放下,准备开始讲课。 内容是针对孩子们的平均年轮和水平来定的,夏之余坐在最后一排,撑着脑袋百无聊赖地歪着头,看着裴殊站在讲台前挽起袖口,一边看着书一边从粉笔盒里拿粉笔的样子,咬了咬笔头。 她并不需要听这些内容,但剧中的芽儿却是张老师的学生,所以她必须和孩子们坐在一起上课。 下午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即便中间有三次休息时间,还是太过难熬,即便是裴殊的脸和那把好嗓子也撑不住这么长的时间。 夏之余听着听着就忍不住摸围巾上的绒球,一下下捋着上面的毛,将好几个球拢在一起,聚成不同的形状。 她妈担心她在这边过冬冷,来之前专门为她亲手织的。 冬天天亮的晚,黑的也早,揪小球球揪了一下午,外面的天很快就黑了下来。窗外有几个人影在晃,时不时地靠近听里面的动静,裴殊看眼时间,拽了下墙上悬着的塑料绳,铃铛叮叮当当的响起,“那同学们,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吧。” 几个小脑袋“唰”地一下子转到最后一排,“班长!下课了!” “起立!”夏之余放下绒球球喊了一声,带头站起来,带着孩子们拖声拖气地喊“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重新坐下的人有些生无可恋,她觉得这就是她坐在这里的终极目的。 学生们如往常一样围上去,七嘴八舌的问了裴殊很多问题,除了问课本上知识的,更多的是问大城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裴老师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又拖了二十分钟后,六点到了,每次上课结束后答疑的时间也到了。裴殊从座位前站起来,让同学们赶快回家吃饭。 门外等了有一会儿的几人进来了,带头是刘汝君,后面跟着李灿森和蓝莲,俩人在剧中,分别饰演花钱买媳妇那家的妈和儿子。 夏之余收好自己的书本走到前面来和几人会合,和几人打了招呼。 刘汝君道:“导演说晚上要和我们讲戏,说等你们一下课就过去,饭在他那里吃。”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