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3节 (第2/2页)
碰到,心里便叫了糟。 果然,她稍稍一捏,手里的百果糕便碎了。 何止不粘牙,他们还可以粉碎如沙土。 池小秋这会庆幸,只蒸出了一笼来试验。 她不焦不恼,又拿了一团粉来,里面蒸儿糕混得少了,正好能让她来算算比例。 这日再往云桥上去时,池小秋正经过闲倚在桥边的老头。 两下里目光相遇,他眼神在池小秋手中的糕点徘徊片刻,有些失望,又有些嘲讽。 池小秋浑然不觉他的眼光如何,既然别人已经将方子给了,那其中分寸,便该自己去学习把握。 再试上几回,她定能做出来! 一连两日,池小秋都在和百果糕奋战,连云桥上出摊的时间,都在脑中反复算着蒸儿糕和糯米粉的比例。 依旧是鳝丝面鸡肉粥,桥头上的十来个学子近日给自己加了砝码,连柳树荫下都不去了,都选在烈日炎炎的时候,将自己晒得脸色通红,大汗淋漓,脚步虚浮,两眼发黑,然后趁着吴先生出来时,将声音调高几倍。 十几个人一齐拼起来,当真是——聒噪! 池小秋忍住捂住耳朵的冲动,头一次看着鳝丝面有些痛苦。 就在快要忍耐不得的时候,声音一下子止住了,池小秋一看,自己摊子被挤得水泄不通,只因坐在其中一张空桌上的,正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吴先生。 池小秋一抖手腕,一道面落入碗里。钟应忱放下书去帮忙,刚把鳝丝面放下,便听见吴先生清清淡淡地问他:“高溪午那篇论商之道,是你帮忙写的?” 钟应忱眉眼未抬,八风不动,道:“是。” “圣人几次下诏,便是望天下子民能厉行简朴,你偏要推崇这奢靡繁华之道,岂不是有悖圣意?” 钟应忱淡淡道:“圣上下诏,自是望这四海升平,百姓衣食无忧,断不愿天下大同,人人吃糠喝稀。若奢靡有度,未尝不是好事。” “怎讲?” “百姓要穿绸,方有蚕农出蚕,织工纺丝,染匠上色,画工布画,这一层层,便养活了许多人家。柳安镇一百多个行当,抽出许多税来,又有几个是只务耕织便能交出来的?” 吴先生一时意外,看他半晌,才问:“你叫什么名字?” “钟应忱。” 不说后头高溪午如何哭丧着脸来找钟应忱,将他如何露馅如何被逼招供,却坚持没有吐口的壮烈经历告诉他,理直气壮道:“便是在这样境地下,我都没有出卖兄弟你!够意思不!” “吴先生已找到我了。” “啊?” “下次抄作业,别忘了把名改了。” 那篇文章里末尾有一句:柳安钟生言,高溪午原封不动地写了上去,吴先生只用一留意,便知晓平日与他熟悉的人中,有谁姓钟。 顺藤摸瓜,最是容易。 高溪午震惊了,不敢相信自己露馅的如此容易:“我便这么蠢吗?” 钟应忱诚恳道:“当真。” 可看在他无意间助了一臂之力的份上,钟应忱决定,今日池小秋送给他的那笼糕,他便让与高溪午了。 高溪午一听有吃的,便将对自己的恨其不争抛在脑后,跟钟应忱回家去拿糕了。 池小秋也送了一份给那老头。 他只在手里捏了一下,便现出意外之色。 他又开口道:“你是怎么混出来的?” 池小秋得意道:“一份蒸儿糕,研碎了混上…” 变故便在此时发生。 一队人皂衣乌靴,脸色冷肃,闯到云桥。 为首的人腰间横着刀,他手按着刀柄,虎目凛凛,往桥上一站,顿时都没了声息。 “哪个是池家食铺的池小秋?” 池小秋只觉连呼吸都慢了下来。 她不及犹豫,跨出一步:“我便是。” 那人把自己的乌木牌子一晃,展了提人送审的票,平平道:“奉县丞老爷令,着拿池小秋前来问审。” “有一桩人命官司与你有关,便一起去衙门罢。” “啪!” 不知有谁砸了茶碗,池小秋耳边嗡嗡直响,听了半天才听明白。 前几日来她摊子上找茬的那个人,死了! 从他房里,搜出了半块混了砒霜的玉带罗糕。 第37章 范家命案 当日来找茬的人没说实话, 他姓范,不姓李。 柳安镇附郭处有一个小小村落,借着地利之便, 靠着养蚕收桑出丝, 也能赚得温饱, 但凡有手有脚,稍加勤快些, 都能赚得脚下盈尺立足之地。 唯独范大郎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