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美人是万人迷[重生](GL)_分卷(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2 (第2/3页)

一遍一遍演练。
  这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力,投入到剧本中,体会那些描绘的文字,幻想那个或许在平行时空中是存在的世界。
  再接着,想象自己的出现,以角色的身份。
  她是什么样的心情?
  她会做出什么样的动作?
  她不是科班出身,早年演戏全靠一个灵,后来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特别考了科班院校,学了一些专业知识。
  表演并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
  这背后的学问,牵扯文学哲学符号学心理学......
  偏偏大家把演员叫得轻蔑,一声戏子,上台露面,便赚得黄金满钵。
  世界上哪有这种好事?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表演分为三个学派,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
  当年指点沈妍的老师说,她前几年表演,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去表演,将自己放弃,投入到另外一个角色的身上,由此开始一段新的人生。这样很好,但有个问题,就是与角色共情超过某个程度之后,演员本身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
  入戏容易,出戏难。
  演戏演出精神病的,也不是没有。
  不少演员都会在演戏之后修一段长假,精神上抽离困难,情绪上压抑无为,十分痛苦。
  沈妍也陷入过这种境地。
  她前半生顺遂,要演悲惨凄苦的山间女子,很难一下真切体会到对方的生活境况。
  于是她切切实实地在团队的保护下住到了大山里,伪装身份,呆了一段时间。
  后来拍完戏,她还是久久没有走出来。
  用这个办法演了几年,她受不了了。
  要成为一个恒久的,信手拈来的好演员,绝不能仅仅靠天赋和所谓的灵气,技巧并不生硬和污浊,要看谁使用,怎么使用。
  亚里士多德说,传递情感的秘诀在于,先感动自己,然后再将虚构体验的幻视传递给他人。这也正是方法派的核心要义所在:将演员情感记忆的创造性发挥作为表演的基础。
  方法派要求演员将自己个人生活中的情感瞬间与角色的情感瞬间连接,通过演员的想象、感官和情感对角色进行填充设计,创作出具有个自独特行为的角色,继而奉献出符合真实情境的表演。(注1)
  换句话说,以情感为纽带,以技巧为表现方式,共情却不过分沉入,进入角色却不成为角色。
  这是对演员的保护,也为演员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可能。
  表演的技巧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沈妍结合两种方法,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
  她没有舍弃自己的灵气,也没有被技巧变得匠气十足。她合二为一。在体悟角色情感之后,在短暂的大脑思考和下意识的训练之间,去呈现角色在每时每刻应该做的动作,选择最合适的外在表演方式,将角色塑造。
  前世,评论人和导演们都公认,她不仅拥有精湛的技巧,更能发掘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将情感付诸于角色。无论是乖张暴戾的恶女,还是经历复杂的大师,面对每一个角色,她都将内在情感和外在技巧连接,让每一个角色都绽放出如燃烧般的剧烈光彩,绚烂夺目。(注2)
  脑内剧场,也是她自己训练的方式。
  所以每次试戏前,只要条件允许,她都会闭目养神一段时间。
  韩语还在耳边叽里呱啦地响起,沈妍已经过完了所有试戏的片段。嘉月叫了她的名字,沈妍睁眼,站起身来,跟着嘉月进入试戏场地。
  她一走,讨论声四起。
  不会韩语?那是翻译吧?
  中文吧中文,阿西,是中国人呀?
  中国人为什么要来韩国?难道自己国家没有工作了吗?
  不会韩语还来试镜,是瞧不起我们国家吧?
  沈妍在室内,门一关,隔绝了所有声音。
  朴成灿看了眼手里的简历,没怎么提起兴趣,知道又是投资方那边强塞进来的人选。但作为导演的教养还是让他抬着头,看着演员,叫她表演一段最后哑女与女主在关卡中相遇的戏码。
  这段戏很难,难就难在一句台词也没有,哑女却要靠所有外在的动作来呈现人物性格的转变。
  天真无辜烂漫,到冷酷无情渗人。
  要将这变化做到不违和,丝滑无比,顺畅,很难。
  而哑女背后的内心戏也注定了她不能简单生硬地改变眼神就好了,她其实是早就被女主打动了,但现在为了完成自己存在的使命,而不得不与她挥刀相向。
  悲哀又无力。
  衰败的爱。
  朴成灿没抱有多少期待,试问,一个正常导演,看到一个未满十八岁,非本国国籍,什么也没演过,就参加过选秀的女演员,能抱有多大期待?她这张脸是好看的,可是一张好看的脸,同时也可能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