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敌他晚来疯急_第1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节 (第2/2页)

增了一倍而已。也就是说,几案是他硬生生斩断的,这其中,剑本身并未添多大助力。
  待回到公主府,魏尝也就明白了薛璎的“还有一剑”是什么意思。她派人从宫中取来了他的佩剑,让他对着那半截几案再砍一剑,使与先前第一次同样的力。
  她眼光太毒,魏尝没法作伪,唯有照做。一剑下去,如他所料,半截几案直接碎成了好几块。
  薛璎弯身捡起其中一块,摩挲了一下断口处,弯唇笑了起来,说:“好剑。”
  魏尝瞧着她手上动作,忍不住道:“小心扎手。”
  她看他一眼,搁下碎木,算是领情了,转而问:“魏公子不想问些什么?”
  魏尝摇摇头:“我没什么要问的。这两柄剑看上去很像,但使过就知道,卫王手中那柄逊色太多,长公主这么做,应该就是想辨明这一点。”
  薛璎点点头。既然无法凭表象分辨,便只有用一用才知道,而最适合“用”它的人,当然是魏尝。今日天时地利人和,恰好解答她心头萦绕已久的疑问。
  “卫王那柄是假剑,但你知不知道,这柄真剑是谁的?”
  “不是长公主的吗?”魏尝理所当然道。
  “是你的。”
  她说完便一瞬不瞬地注视着他的神情,见他微一讶异,继而皱了皱眉,一副想不太通的模样,指着自己的鼻尖,疑道:“我的?”
  薛璎平静地“嗯”了一声,心底却有一刹倾江倒海。
  剑是沧海珠,人为何间玉?此刻一脸迷茫站在她面前的男子究竟是谁?这样一个人物,是当真没有过去,还是他的过去,被谁人刻意掩盖了?而这一路以来,从卫地到长安,他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到底又有几分可信?
  剑易分真伪,人难辨虚实。她想了想,终究道:“还是物归原主吧,这剑还给你。”
  魏尝捧着手里的剑,双眉紧蹙:“但真正的剑主人是卫王……这是不是我之前偷来的?”
  薛璎笑了笑:“不知道。偷就偷吧,好剑应该落在会使的人手里。”
  “那卫王岂不有些可怜?长公主这样做,好像不太道义。”
  她冒险替他瞒天过海,他却反过来指责她?
  薛璎面露不可思议:“道义?”
  魏尝当然不是在指责她,而是为了试探她对卫冶,乃至卫国的态度。
  他故作天真道:“方才卫王听了门房回报,一副大难临头的模样,但长公主与他说了半柱香的话,他便松了气。这说明你替他解决了大麻烦,那么你们应是朋友。”
  薛璎像听见什么好笑的话,说:“我哪会有朋友?”说完看了眼天边渐渐西沉的太阳,“天色不早,我回宫了。”
  见她说走便走,魏尝忙上前一步喊住她:“长公主什么时候再来?”
  薛璎回过头:“怎么,有事?”
  他摇摇头,说:“我力气多得用不完,你要是还想砍几案,可以找我帮忙。”
  薛璎脸上惯是那等虚情假意的皮笑肉不笑,这下却难得真被逗笑,莹莹贝齿在夕阳下微微一晃,瞧得魏尝险些眩晕失神。
  她保持着半回身的姿势道:“看心情吧。”
  魏尝像舍不得她走似的,继续追问:“那你心情好会来,还是心情不好会来?”
  薛璎被他问烦了,干脆道:“七日后及笄大典完了就来。”
  她说完便不再停留,不料回身刚走几步,却听后头传来一阵异响,停步扭头,就见魏尝攥着澄卢剑,一个人在原地兴奋狂跳,一蹦三尺高。
  “……”
  她想,不管魏尝是否对她有所欺瞒,至少他有病这一点,绝对假不了。
  *
  薛璎走后,魏尝便开始“结绳记事”,日日清早都在床头帐帘绕个绳结,示意距离见她又近一天。
  因四下都是眼线,他没法跟魏迟太过亲近,所以干脆认真学字,几天下来,倒也差不多将惯用的一些熟络了一遍。
  宗耀照旧来给他施针,却迫于林有刀的阴魂不散,少有机会与他独处,只好将听来的朝堂消息记在绢条上,趁他因针灸之故脱穿衣裳的时机,偷偷塞入他衣袖。
  魏尝也便大致知道了,朝廷这几天在忙特使遇刺的事。
  据说嫌犯指认卫王后,皇帝当堂勃然大怒,急召其入宫,可卫王却抵死不认,以头抢地,大呼冤枉,称愿全力配合朝廷严查此事,必自证清白。几天后,案子真生出个反转——卫王竟是给封国内的异母王弟栽赃诬陷的。
  也就是说,这事最初并非诸侯王与朝廷的矛盾,而是卫国的内乱。
  长公主闻讯召集群臣议事,问该如何处置此事。
  朝中因此分成了两派。一派表示,此事起因虽为卫国内乱,但卫王治国不当,难辞其咎,当往严了办,削王为侯,以示君威。
  另一派则表示,当今天下,众诸侯看似各居其所,实则牵一发而全身动,一人削爵,旁则难免生出唇亡齿寒之感。皇帝尚幼,初初继位,不该如此大展锋芒,不如只惩处罪魁祸首,而赦免卫王及卫国上下,彰显圣上仁慈之心。
  这样的争论持续了整整两天,最终长公主一锤定音,取折中之法,保留卫王爵位,条件是,须由卫国往北让出一线封地,归入中央,以表惩戒之意。
  不少朝臣都称赞薛璎行事中正,但只有魏尝知道,这一步棋,比多数人想象得更加漂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