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3章 刎颈之交 (第2/2页)
恐盛名之归,不在将军也。 不愿在赵待长久当然怎么都无所谓,既为赵国的栋梁重臣,怎能不为赵国的兴衰、安危考虑呢? 从这点上,蔺相如躲避您只能说明人家的度量大,对您并不光荣,反而损名誉。” 廉颇想了一阵,这才一声长叹: “廉某枉为上卿,只知争个人意气而不顾国家安危,才是真正的小人! 惭愧呀!虞先生,我后悔了。 可蔺相如能原谅我吗?” 虞卿笑了: “他不是那种没见识的鸡肠鼠肚之人。 不仅会原谅您,还希望能与您化解矛盾、建立友谊,共同致力于国家大业呢。” 接着又把蔺相如对门客们讲的那些道理有增无减地讲给廉颇。 廉颇听了,更觉惭愧,坐立不安地问虞卿: “这、这我得向蔺相如道歉才对吧?” 虞卿说: “这好办,我给你们联系下,定个时间两人见面说开,不就完了?” 虞卿走后,廉颇反复思虑,越想越觉得自己错的太远了。 他是个急性子,等不得虞卿穿针引线。 按照军营中的规矩,脱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束带刺的荆棘树枝,只带两个卫兵,驱车直奔蔺府。 对门卫说一声: “请报相国,廉某前来请罪!” 便大步进府,跪在院中。 这便是著名的“负荆请罪”。 “大将军”在国内是数得上的前几名人物,廉颇的声威更是远播四海。 但是一旦明白自己错了,竟像普通士兵那样赤裸上身,负荆请罪,毫不顾及自己的尊严体面。 这固然是被蔺相如的宽阔胸怀所感动,却也闪现了廉颇难能可贵的坦诚性格。 换了别人,只怕还得继续强词夺理为自己狡辩。 实在被证据逼急了,也不过是虚与委蛇,浮皮潦草地写个文过饰非的“检查”。 心里却还在想等着以后有机会再翻本,以证明自己是“一贯正确”…… 蔺相如闻报大惊,顾不上穿鞋,披着外衣就踉跄跑出,伸手相扶: “吾二人比肩事主,只为社稷之安耳。 将军能谅解相如就是天下的幸事,何须谢罪?” 廉颇却晃着身子不肯起来: “我是个鲁莽粗鄙的武夫,一再相犯,您却以国家为重,几番大度相让。 真真让我无地自容,不惩无以戒将来!” 喝令随行的卫兵: “鞭背五十!” 廉颇令出如山,卫兵不敢不执行,抡起荆枝就打。 却被蔺相如劈手夺过,扔到地上。 顾不了手上已被扎得鲜血淋漓,尽力抱起廉颇大哭道: “人谁无过?相如也当自责。” 廉颇也哭了,泪流满面地啮指出血,滴地为誓: “从此与相如结为生死兄弟,刎颈不变!” 后人以这段故事编成著名的京剧《将相和》。 “刎颈之交”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 《东周列国志》有赞美蔺廉二人的一首诗,谨附录于后: 引车趋避量诚洪,肉袒将军志亦雄。 今日纷纷竞门户,谁将国计置胸中! 以后的事实证明: 将、相的密切配合,对于赵国稳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蔺相如死后,郭开渐渐爬起来。 不但赵国开始走下坡路,廉颇也几番受排挤。 最后流亡到楚国死在寿春。 在促进“将相和”的过程中,虞卿起了重要作用。 一场涉及国家安危,已经剑拔弩张的纠纷,谈笑中便被他化敌为友,也表现了他的非凡才能。 因此惠文王赐他黄金百镒,并封为上卿,共襄国事。 后来相如病重,他还担任了代理相国。 可惜,正当虞卿准备在赵国大展宏图,干一番事业时,一天夜里,忽报: “魏相魏齐求见。” 一国之相,突然夤夜来访,必有非常大事,急忙请进。 只见魏齐衣衫破碎、狼狈不堪,大吃一惊: “您这是怎的了?” 魏齐一声长叹跪倒地上: “我临杀身之祸,望兄救我!” 这才把原因细说一遍。 就因这魏齐惹祸,竟结束了虞卿的相国生涯。 从此又浪迹江湖……